內容簡介
光與空間在某些特殊情況中,的確有可能達到「瞬間詩意」氛圍的生成,或許可稱此為光對空間的極限表意作用。在此一瞬間,不斷流逝、一去不復返的隱藏記憶被凍結隱沒了,轉而出現的是一種超越線性延伸,可被換置壓縮、並存、恆久,可一再臨現的時間。
從很多面向來看,為數眾多的現代人都生活在不適於「安居」的建築環境裡,現代人的生活好像已經不是在土地上的生活,多數建築空間都滲雜著選擇性矯飾的風尚,或是為了「不一樣」而不同;一切皆吸食著虛偽表象的僅存養分,而我們卻仍繼續追求表象的迷魅魔力,有意地逃避表象複製的去差異化力量。
當代建築空間中的光現象透過各種形態的光而被喚醒。光永遠不會受縛於空間造型之下,它會凝凍空間實體的形貌。看似不動的建築空間往往能透過光的轉向而變異。光在當代建築中不是為了迎合喜新厭舊式的酷炫,也不是為了營造迷魅幻見,而是藉由讓事物滑入「曖昧不明」,以在日復一日的稠密泥沼中開闢一處暫時的「相遇之所」,對抗支撐事物表面意義的幻見,指向「觀念的可感呈現」,把感性從觀念的限制那裡解放出來。
作者簡介
作者介紹
徐純一
1959年生,高雄人。
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(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,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)建築碩士,I?建築主持人;著有《建築新桃花源》、《建築新紀元:加州當代建築師作品選輯》、《看見西班牙,看見當代建築的活力》、《如詩的凝視:光在建築中的安居》。
譯者介紹
目錄
001 光的物理面向
物理面向的光
物與光
材料中的光
材料的生命
002 自然——光
光與世界
陰影的光
黑暗
陰影的空間──光的另一種形式
陰影仍是光的隱蔽的閃現
光與影像
透明的光
光與色彩
003 光與空間
光的多重現象
空間性
室內的光
004 光在建築空間中的構成
光 / 方向 / 導引
分界、割裂的光
建築空間光的類型
水平拓展、垂直引導、連結、融合、
領域、邊界、層次、延展、聚焦、不定性
005 當代建築光的領域
光的能量
現代都市的空間
水的花園──水空間
黑夜
暗夜的都市空間
光與建築空間
006 光在建築中的體驗與理解的形式
經驗的維度
驚奇
光的震驚 / 喜悅──一種奇遇
去物質的光
無重量的光──神聖
007 光的語言性
光 / 比喻的世界
光影與心理
008 光在形而上的探索
光的寧靜 / 虛無
案例
* 路易士.康 / 美國加州沙克生物研究中心
* Aranguren & Gallegos / 西班牙Caceres卡榭雷斯美術館
* 洛菲爾.莫內歐 / 西班牙palma de Mallorca米羅基金會美術館
* 瑞卡多.雷可瑞塔 / 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非學院視覺藝術中心
* 安藤忠雄 / 日本直島美術館
* 普雷多克 / 美國亞歷桑納州立大學雷耳森藝術中心
詩的特質
氛圍
自序/導讀
光的凝視
當下生活的綜合呈現集結了複雜紛亂的眾多面向,雖然我們無法了解當下現實本身的所有面向,但還是有能力了解到真實的很多面向,尤其是經由時間累積的作用面向,根本無從逃避。即使是跨入了二十一世紀的當代當下,在肉身與精神雙方面依舊充溢著無法析離的「現代性」。這種「現代性」不僅切斷了古典的力量,同時也將之吸食殆盡,令其奄奄一息,並將現實符號化、範疇化、先驗化,把幻象性的特徵傳給了現實。於是,當代的現實體便繼承了現代性派生的變種與其所夾帶的陌生、矛盾、分裂等等因素。當代世界不僅無法清除這些因素的困擾,反倒讓它們全然進入現實之中,儘管它們在現實裡並不「合適」。
從很多面向來看,為數眾多的現代人都生活在不適於「安居」的建築環境裡,現代人的生活好像已經不是在土地上的生活,多數建築空間都滲雜著選擇性矯飾的風尚,或是為了「不一樣」而不同;一切皆吸食著虛偽表象的僅存養分,而我們卻仍繼續追求表象的迷魅魔力,有意地逃避表象複製的去差異化力量。每一個社會活動的建築空間領域之間的差別早早宣告瓦解,每一領域皆可闖入其他領域,類型的差異早就疲弱無力,而且幾乎全涉及視覺震撼與消耗交換的性質。當代的生活與空間變成了不斷製造變幻不定的震撼性表象,以試圖趨散每個人的無聊至極,以斬斷事物與空間的脈絡關係,甚至以截斷與時間的綿延關係作為代價。這種去脈絡反氛圍式不斷變化的結果是另一種的「沒有變化」,只剩下無止盡的幻象。
陽光不藉由幻象作為與存在事物通聯的方式,而是開啟了加斯東.巴舍拉(Gaston Bachelard)所謂的「想像的實情,想像世界裡真有其事的現實」。經由建築,光得以蘊釀「凝視」,轉動當下朝向時間的內部,呈現實在界身分的不穩定;並在與此同時,披露實在界抗拒符號化的不變性堅硬內核。建築中「光的凝視」並非實證主義的工具,用以測度現實的根基,它在實證上的豐滿性並不匱乏。實在界對抗符號化的力量,光的凝視同樣是符號化結構所無法統攝的縫隙與空無。它不是自然界的擬仿,無關乎任何事物的再現,不進行任何替換活動,更無法被否定,它的惰性讓它似乎成為實證的數據,實質上卻不若機械複製般同一,盈溢著無可預期的差異,宣告事物的臨界在眼睛可見的背後。
表面的幻象餵食了當代眼睛的欲想,帶來無盡的焦躁,卻走不到事物的背後,只不停地纏繞在符號結構體內在的封閉與限制之中。凝視之光的偶然性披露了符號性結構網絡的空缺,帶來不確定,將不確定放進恆常世界的永遠裡。讓眼睛得以懷抱四季變遷,能夠沉浸客體世界卻不過於接近;卻又與人的尺度無關,因為它不像符號結構藉由適當的人之尺度,使得表象的欺騙成為可能,表象假裝隱藏了某些東西;凝視之光卻披露了表象隱藏的後面並沒有任何東西。當代世界充滿無數的人造物,卻沒有給予我們的內在任何東西。不停息的吵雜充斥,無止盡的焦躁此起彼落,挪威畫家孟克(Edvard Munch)《吶喊》畫中的焦慮、恐懼與陌生仍然無以終止地闖進這個由實證技術統轄的二十一世紀。即使有更多確定性與必然性的宣告,卻依舊無力平息當代生活中的焦慮與矛盾。
光的凝視不是直觀、亦非斜視,它是肉身眼睛想看慾望的終止,是將差異引入事物自身之內產生一種空間形變的可能性,此空間形變還必須得到時間形態轉變的補充,令現實性分裂出自身的不等式,以對抗現實存在的堅硬事實;但是,一旦這種可能性「實現」了自己,它隨即消散無蹤。在當代虛擬現實已融入眾人生活背景的世界中,「現實」似乎已經融解在其擬像的多重面相裡,數千年來人類建構的符號表象世界的特殊維度也已漸行消解,以至實在
留言列表